
随着高考分数揭晓,即将迎来的既是填报志愿的阶段。
结果,有这样一个话题冲上了热搜——
#被父母篡改了高考志愿,该原谅吗?#
其中被浏览最多的帖子,是一个名为@剁肉草莓葡萄的网友,分享的自己的亲身经历:
“虽然高考已经过去了十年,但是每次想到妈妈改写我的高考志愿,我就恨得咬牙切齿,我的人生轨迹就这么被她毁了。
我当时的分数超过一本线三十多分,可以上普通的211和偏远的985,各个学校的录取分数线出来时,我的分数能上偏远985的英语法学专业。
但是我妈在我填报志愿的时候,爬上了窗户,用跳楼来威胁,逼迫我改专业。
最后,威胁不成,她偷偷给我的第一志愿改成了普通一本会计专业,她说会计好,出路多。
谁知,造化弄人,这个专业的录取分数竟然高出我的分数,我没被录取,结果被调剂到了二本。
这件事,我一辈子都会难受。”
评论区一片哗然。
在所有言论都指向“不能原谅”的同时,也有不少网友说:
“父母篡改孩子高考志愿无可厚非,有些孩子对自己的前途,缺乏长远的考虑,而拥有更丰富人生经验的父母,往往看得更高更远。”
事实,真的如此吗?
父母口口声声的“为了你好”,真的不是以爱之名,行掌控之权?
看完下面这个故事,相信你就会有自己的的答案!
1999年,湖北黄冈的戴柳,和其他考生一样,紧张地等待着自己的高考成绩。
寒窗苦读十二载,只为一朝上北大。
对于戴柳的宏大志向,周围邻居都对她表示了肯定与支持:“这孩子从小学习就好,考个北大一定没问题的!”
高考揭榜时,戴柳果然不负众望,以687分的好成绩,一举夺得省内的文科状元。
面对自己即将踏入的北大校门,戴柳不禁心潮澎湃。
可当她收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,打开一看,并不是自己心心念念的北大通知书,取而代之的却是一张中国政法大学的录取通知书。
那一瞬间,戴柳傻眼了。
她立刻联系老师,询问情况。
没想到老师说了一个让她震惊的消息:“你不知道吗?是你爸给你改的志愿。”
挂断电话的瞬间,戴柳心中五味杂陈,她无法理解,父亲为什么要修改她的志愿,为什么要从一座顶尖学府换到一个211大学。
她去质问爸爸,结果爸爸丝毫没有愧疚之意,反而振振有理:
“凭什么?就凭我是你爸,我是为你好!”
在戴父看来,政法大学的法律专业才是最好的,学法律当然要上政法类大学。
为此,戴柳和父亲大吵一架,甚至将自己闷在房间里哭了许久。
但事情已成定局,自己也无力改变,开学的时候,戴柳再不情愿,也只能前往政法大学报道。
此后,戴柳很少回家,连打电话联系都很少。
唯二的两次主动联系,一次是戴柳告知父母自己要出国的消息,一次是通知父母自己要结婚并永久定居国外的消息。
整整24年,她把自己与父母的距离拉得越来越远,仿佛希望此生都不再相见。
原本可以幸福的一家人,就这样变得支离破碎!
《园丁与木匠》一书中,有一句话:
“爱孩子并不是给他们一个目的地,而是为他们的旅程提供给养。”
我相信戴父的出发点,绝对不是为了伤害自己的孩子,甚至他比任何人都希望戴柳有出息。
但仅凭一句“为你好”,父母就能肆无忌惮地干预孩子的一切了吗?
在我看来,这份强势爱的背后,其实是一份强制的“私欲”——
他不允许女儿过自己想要的人生,一定要过他认为好的人生!
殊不知,
父母在剥夺儿女选择人生权利的同时,也就剥夺了孩子真正的人生。
知乎上,也曾有过类似的例子——
“我的女儿因为我撕了她的笔记本绝食了怎么办?”
提问者是一位母亲,她的女儿正处于高三的关键时刻,即便成绩有所下滑,女儿依旧每天坚持“写日记”。
母亲认为女儿藏了什么秘密,所以才耽误了学习,于是盛怒之下,直接把女儿的笔记本烧了!
但其实,这个笔记本是女儿从初一开始,就用来记录自己灵感用的,她准备高考结束后,把这些珍贵的灵感写成一部小说。
看着六年的心血毁于一旦,孩子哭着告诉母亲:“那是我最重要的东西。”
悲痛欲绝之下,孩子选择用绝食来表达自己的不满与抗议。
母亲无奈只能求助于网络。
可事到如今,她仍试图为自己的行为辩解:
“(我之所以如此),也是她成绩下降了还记记记的原因。”
言下之意,因为女儿成绩下滑了,所以我做这一切都是为了她好……
这不禁让我想起了电视剧《隐秘的角落》里的周春红。
作为一个单亲妈妈,周春红对儿子的照顾可谓无微不至。
与此同时,她也强加给孩子很多自认为好的东西。
比如,明知儿子不爱吃鱼,仍苦心劝导:“吃鱼好,吃鱼补脑”。
儿子害怕拒绝之后被骂,只能硬着头皮吃下去。
又比如,当儿子因孤僻的性格遭受同学孤立时,周春红却对此不以为意,她坚信:
“学生应该以学习为主,交朋友是进入社会才做的事情。”
周春红的行为,虽然出于母爱,却是对儿子独立性的剥夺,也是对他真实感受的忽视。
她口口声声说是为了儿子好,实则不过是自己内心的不安和恐惧在作祟,她害怕再次失去,所以才将儿子紧紧地绑在身边,将他视为自己生活的全部,用以弥补自己生命中的遗憾。
教育专家尹建莉就曾说:
“一个缺少尝试,不犯错误的童年是恐怖的,它并非意味着这个孩子未来活得更正确,更好。”
真正的爱,从来就不是控制和束缚,而是理解、尊重和放手。
奈何现实生活中的很多父母,只会以爱之名,折断孩子的翅膀,“骗他们”是为了你好,也“骗自己”付出了全部,做到了最好。
可这场盛大的谎言,最终只会变成枷锁,剥夺孩子应有的成长与自由,让他们最后或迷茫、或懊恨地过完这一生。
其中的苦涩,或许只有身处其中才会懂!
著名讲书人樊登,曾说过他儿子嘟嘟的一次写作业经历。
有一天晚上,嘟嘟和父亲说,自己今晚不想写作业,可不可以把作业放到早上做。
面对儿子的请求,樊登没有斥骂,也没有反驳,而是答应了儿子的要求。
随后几天,嘟嘟早早地起床,坚持完成了作业。
樊登问嘟嘟:
“早上做作业的感受如何?”
嘟嘟摇了摇头,说道:
“每天早起,实在是太困了,我以后还是把作业放在晚上写完比较好。”
作为父亲,樊登没有指责或干预,而是让嘟嘟自己去体验、去领悟。
哪怕是错误的,也需要孩子亲身体验后,做出最好的选择。
只有这样,才能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,拥有面对错误的勇气和修正错误的信心。
关于这一点,易中天也深有同感。
女儿在读高三时,就曾咨询过他对于自己未来所选专业的意见。
易中天说:
“我虽然是博导,但你必须学会自己选择。”
女儿坚持问:
“那能给点指导意见吗?”
想了一会,易中天回答:
“好的,我的意见就是‘四项基本原则’和‘三维坐标体系’。
兴趣原则,你选的专业是你最感兴趣的;
优势原则,你的专业要体现你的优势;
创造原则,毕业后,你的专业要有创造性;
利益原则,这个专业必须要有良好的发展前途。
‘三维坐标体系’就是X轴——城市、Y轴——学校、Z轴——专业。
按照这个坐标系,加上四大原则,再结合你可能的考分,找一个最佳结合点。”
最终,女儿做出自己的选择,并考上了同济大学,实现了自己当设计师的梦想。
生命的本质,在于自由和选择。
每一次的选择,都如同一把钥匙,可以解锁人生的无限可能。
而一个拥有自主选择权的人,他的道路才能更加宽广,也更容易驶向幸福与成功的彼岸。
此时此刻,正是填报志愿的关键时刻,身为父母,若真的想为孩子好——
请你在提供意见与支持的同时,也尽量理解孩子的梦想和追求,最后尊重他们的选择。
因为你所看到的好,未必是他们的想要!
只有学会放手,雄鹰才能自由翱翔天空。
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爱,就是放手让他们去闯,踏上自己的征途,欣赏自己的风景,享受自己的人生。
励志君在这里,祝福所有的考生,都可以上自己理想的大学。
也祝愿所有的孩子,愿你们未来的人生,如诗如画,精彩纷呈,绽放无限可能!